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管理 > 详细内容
校本管理改革
阅读次数:6071  字体大小: 【】 【】【
第四节 校本管理改革
       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思想、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主张给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则要遵循教育规律办学,从学校特色出发,确定办学理念,设计发展蓝图。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的趋势和学校层面改革深化的需要,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自身要求。实施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增强决策意识,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追求学校管理精致化。
一、校本管理的含义及其产生的背景
(一)校本管理的含义
校本管理,英文是school-based management,其字面意思是以学校为本的管理。其基本含义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
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本体,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即一是以学校为基点,学校的发展设计,各项活动的展开,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基于学校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二是学校管理中应以人为本,即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做到学校为人、学校靠人,要在管理中发扬民主,和谐合作;三是学校是一个不断改进,适应变化的自组织管理系统。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学校有自主权。
(二)校本管理提出的背景
校本管理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兴起的一种学校管理新思想,它是针对外控式管理提出的。
外控管理追求的是教育需求目标的一元化,追求数量的发展,所依据的是标准结构、中央集权等教育管理原理,主张学校只是一个执行系统,管理重点是重视制度的精密性。与此相反,校本管理则追求教育需求目标的多元化,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它所依据的是殊途同归、权责下移等学校管理原理,主张学校是一个自行管理系统,管理重点在发展校内的人力资源,发挥人的积极性。可见,校本管理与外控管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理念、策略和模式,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文化,一个把学校管理看作是校本性活动,另一个则是把学校管理看作是非校本性的活动。
在学校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一直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庸,一直是在一种外控的条件下进行运作的。这种外控式的管理体制严重地影响了学校这一管理主体的主体性发挥,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在外界的权威或中央的指令下执行的,很少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一切听命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这种背景之下,学校只能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具,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自主的行为调节。同时,学校成员缺乏自主权和承担责任的愿望,不善于运用资源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致使学校难以有长远的发展计划,不得不重复着积习已久的管理模式。因此,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一直处在低水平的循环之中。这种现有教育质量状况与国家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之间的极大反差,引起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广泛关注。英、美、加、澳等国相继出现了学校改革的呼声,开始了追求有效的高素质学校的改革运动。
校本管理在我国的提出是在90年代后期。我国过去学校的管理方式同样是以外部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到9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权力下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随着学校自主权扩大,学校在市场竞争中主体地位加强,学校就有一个如何适应变化,维持学校生存,促进自身发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校本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学校管理实际,共同推进了现代校本管理思想和实践研究。
(三)对校本管理的理解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日益重视学校层面的变革和改造。学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细胞。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学校,学校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的提高,都落实在学校,体现在学校层面上。学校改革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由此可见,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既向宏观层面拓宽,又向微观层面深化,学校教育层面的变革和改造日益得到重视。正是适应学校改革的深化,校本管理应运而生。
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校本管理以人为本,可以从4个层面来理解:
(1)学校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学校管理从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有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种要素。但其中心要素是人。在学校管理的诸种要素中,人是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学校管理中的各种自在之物,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转化为为我之物,才能进入到学校管理活动领域之中。作为其他的学校管理要素,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和人的作用,也就谈不上对其它要素的管理。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学校管理要以人为中心也是由学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学校管理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以人为中心,统筹安排其他各种管理要素。以人为中心就是要把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要素,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要依靠人。因此,学校管理既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也不能把人简单地等同于其它管理要素,而要始终把人放到学校管理各要素的中心位置来加以认识,加以管理。
(2)学校管理要满足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既是我国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学校中的成员,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有对物质的需要,有对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有对成就的需要,也有成长的需要。马斯洛提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需要的种类和需要的递进层次。Y理论在对人的管理上,认识到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因而注意了管理中对人的需要的研究,关注人的需要,通过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进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学校管理要满足人的需要,一方面要看到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要在管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满足人的多样化需要。二是要把人的需要和对其满足的可能进行分析,以满足人的合理的需要。需要可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需要的满足条件也有可能与不可能之分,因此,要根据每个人需要的不同情况,给予满足。三是人的需要随时间的变化,需要的类型也会随之变化,这就要及时关注人的需要类型的变化,满足人不同时期的重点需要,以此调动人的积极性。
(3)学校管理要注重主体人的素质提高。学校管理中的人是主体的人,而主体的人的思想、智力和体力等素质,既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条件,更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管理中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提高学校中成员的理论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其能力素质。在学校管理中,要把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具体来说,在教师方面,一是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二是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学生方面,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4)学校管理要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其实质和最终价值取向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它源于生物学家和环境学家提出的协调发展理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组织把它界定为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要造成破坏。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讲的是人在发展中如何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如何使今天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未来的发展,学校管理中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看其在学校的素质提高情况,更要看其在未来发展中所奠定的基础和具有的能力,即在注重现实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牺性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要全面打好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提高素质时要以能力和创新为重点,使其具有主动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二、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校本管理和传统的外在控制管理在关于教育的预设和管理原则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反映出完全不同的两种管理理论。校本管理和外在管理的控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2.1):
表2.1 题头
  
校本管理
外在控制管理
教育假设
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复杂和变化的教育环境
有教育变革的需要
以有效和调适为导向
追求质量
教育目标的单一化
简单和几乎精致的教育环境
无教育变革的需要
以标准化和稳定为导向
追求数量
  
应 用 于 学 校 管 理 中 的 理 论
  
差异原则
达成目标的多样化
强调灵活性
权力下放的原则
及时解决不可避免的问题
寻求效率和问题的解决
自我管理系统的原则
自我管理
积极探索
应负责任的
人的主动性原则
发展人的内在资源
学校成员的广泛参与
标准结构的原则
达成目标的程序化和方法的标准化
   强调一般化
集中权力的原则
大小事情都应精心控制
强调过程的控制
执行系统的原则
外部控制
被动接受
无责任的
结构控制原则
强化外在监督
官僚体系的膨胀
       资料来源:郑燕祥,《学校组织发展的机制》,载《教育研究信息》,1996年第四期
  
(一)校本管理与外控型管理关于教育的不同假设
关于教育的不同假设,在传统的外在控制管理理论中,教育目标常被设想为是简单的和合一的,教育的外在环境被视为几乎是静止的,所以学校没有任何强烈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愿望,在管理上倾向于强调标准化和追求组织的稳定性,追求教育数量上的发展;而在校本管理中,教育目标被视为是多元化的,是植根在多元化的学校顾客预期上的,认为教育环境是复杂的和不断变化的,所以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提高学校的绩效、达到教育的目标、追求教育质的变化,学校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二)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校本管理基于以上教育假设,提出了与传统的外在控制的学校管理不同的管理原则。
1.质的原则与量的原则
在传统的外在控制管理理论中,教育目标常被设想为是简单的和合一的,教育的外在环境被视为是几乎静止的。所以,学校没有任何强烈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愿望,在管理上倾向于强调标准化和追求组织的稳定,倾力追求教育量上的发展。而在校本管理中,教育目标被视为是多元化的,是植根在多元化的学校顾客预期上的,教育环境是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所以,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提高学校的绩效,达成教育的目标,教育追求质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2.差异性原则和标准化原则
在外在控制管理理论中,强调学校结构和标准程序的作用,认为通过标准化的方法和程序就可以获取学校的管理目标,而且这种设想是适合所有学校的,所以,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依赖外在的检查,而这种外在的检查是以标准化的结构和外在的标准作为检查的依据。校本管理的差异性原则认为,在管理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能够达成教育目标,为此管理过程的灵活性应被强调,同时基于当前教育面临的外在环境变迁日益快速以及日趋复杂化、学校之间在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社区环境上的巨大差异,用外在制定的统一评价标准来管理所有学校的方式日渐与急剧变化的环境不相合拍。所以,在校本管理中,差异性原则主张放权,以使学校有较大的空间开发、总结有效进行学校管理的策略。
3.放权的原则与集权的原则
在外在控制的管理中,集权是与标准化原则相一致性的,两者都寻求一种控制程序以避免在学校中产生问题。由于被外在的上级权威精心控制,学校自主作出决策的空间很小,施展拳脚的范围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几乎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屈从于外在权威的领导和控制,导致学校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校本管理理论认为放权与差异性原则是一致的,在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学校应被赋予权力和职责去尽可能有效地解决所发生的问题。校本管理的目标应是追求教育的绩效,着眼于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不回避问题的存在。
4.自我管理原则和执行系统的原则
在教育系统中,过去学校常常被视为完成教育政策目标的工具,或者是紧扣外在控制目标的执行系统,学校的作用只是被动接受游离于学校之外的外在权威所发号的施令,主动权和责任都没有明晰地赋予学校。校本管理并不否定学校需要完成教育政策规定的目标,但同时它强调达成目标有着许多不同的方法,所以,必须让学校在一些主要政策的制定和结构的确定上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系统,学校依据自身的条件在开发教学目标、确定管理战略、分配人力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预定目标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5.人本原则和结构控制的原则
校本管校和外在控制管理分歧的焦点在于人的因素和结构因素谁更为重要。外在控制管理理论认为,只要组织的目标和任务能被很好地制定并且是清楚的,组织结构因素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组织的作用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了问题,那么就应该归结到组织的结构和外在控制上出现了问题。基于这种观点,在学校管理中应加强对学校的监控,增加控制学校的条例或法规的制定。校本管理认为人的因素在组织的绩效中起着关键作用,校本管理基于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具有主动性的人力资源。基于此,校本管理强调,管理目标应是建立在一种学校成员广泛参与和开发其潜能的基础上,学校质量的提高应着眼于改进学校管理的内在过程,尤其是人的因素上。
三、校本管理的实施机制
校本管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调整各层级权力的同时,对学校的内部管理和教学进行变革,以便学校特别是领导层利用自治所带来的各种机会,从根本上改变承担自身职能的方式,寻找创造性地解决新旧问题的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只有当权力的运用真正影响到教与学时,校本管理才会带来学校的成功。因此,有效的校本管理要求学校:改革学校管理体系,让更多的人参与决策;改革教师培训体系,让教师有能力参与决策过程;改革信息反馈体系,了解学生的表现,了解家长和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以便在学校事务中作出明智的决定;改革学校评估体系,提供各种奖励,补偿参与者付出的各种努力,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校本管理之所以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种潮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管理可以激发学校内部改革和发展的动力。许多研究表明,保证学校有效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学校内部,而不是外部;对校长大量研究也显示,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校长,校本管理则赋予了校长办学、人事、财政等权力,有助于推动学校的全面进步;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区成员对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决策合理性、认同感、有效性,提高学校成员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凝聚力;校本管理有助于增强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促进每个成员努力工作并自我发展;校本管理也是一种民主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学校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民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总体上看,校本管理改革的措施主要有:
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管理自主权。
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最核心的问题。权力下放是指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从广度上看,下放的权力一般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略有不同。从深度看,有的将权力下放给校长,有的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委员会(各国名称各异),有的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权力下放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了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公正、合理地运用得到的权力。学校也改变了职能,由原来的执行机构变成了决策机构,享有了更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为权力的使用及其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校本管理的是适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在校本管理中,共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一个学校委员会(在美国一般是地方学校理事会,在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为学校董事会)。学校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家长和社区代表(在一些中学还包括学生)组成。学校委员会在经费的预算、人员的聘用、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择以及其它各种事务方面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例如新西兰每所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包括校长1人、学生1人、教职员1人、学生家长5人和社区代表5人;美国芝加哥州每所学校的地方学校委员会由校长、6位家长、2位社区代表、2位教师组成。校长通常是委员会的当然成员,在有些委员会中校长是当然主席,但在有些委员会中校长不得出任主席。有些委员会有聘任和解聘校长的权利,有些委员会则没有这个权力。委员会成员有选举产生的,也有自愿任职的。委员会的组成或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或由学校自行决定。在许多学校委员会中,还设有各种专门小组(如实验小组、评估小组、教职工发展小组、设备小组等,另外还有各种根据特殊需要而成立的临时特别小组),帮助学校委员会决策。
2.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校长的角色只不过是上级指示的传达者和贯彻者,他更像一名“管理者”而不是领导者。在校本管理模式中,一个有能力推动和驾驭变革的校长是成功的关键,他的角色具有多样性,他不但是校本管理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授权者、促进者、学习者、与外界的沟通者。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各种政策。家长、学生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区代表,也必须从建议者的角色向决策参与者转变,能够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为了实现各类人员的角色转变,各国中小学普遍加强了对上述人员的校本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3.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
校本管理强调的权力下放能否成功,不但取决于学校决策人员是否具备各种工作技能和合作精神,而且还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作出好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信息共享机制主要是为学校提供校本管理所需要的组织行为信息,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纵向信息共享以及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建立开放的校内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允许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所有与学校教育活动有关的人员在合适的程度上,以合理的程序参与学校管理,共享学校信息。加拿大阿尔波特省的埃德蒙顿公立学校学区,每年都要对学生、教师、校长、学区人员和家长做一次民意调查,请他们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评定。这些民意调查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众可以从中了解到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情况、每一所学校的数据资料以及该地区各校成绩的比较分析。在美国,公立学校不仅通过正式的书面方式发布信息,也常常采用家长教师会议、教师社团交流等非正式的交流方式交流信息。
在实行校本管理的国家和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都开始注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学校提供校本决策所需要的组织行为信息,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纵向信息共享以及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学校自身也加强了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工作。改革奖励机制,补偿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在奖励机制方面,一些实现校本管理的学校尝试拉开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是采用企业以能力为基础支付报酬的办法,而是给那些承担工作比较多的教职员工以额外的津贴。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免责申明 | 留言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