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论文 > 政治论文 德育论文 > 详细内容
上好初中思品课的五条要求
阅读次数:6630  字体大小: 【】 【】【
上好初中思品课的五条要求
一、以“明理、激情、导行”为基本教学要求,设计教学。
思品课,本质上从属于品德教育的范畴,不是纯粹知识的罗列,也不是纯粹理论逻辑展开,而是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与养成。因而不能把它当作知识纯化课程或知识重化课程,进行知识化教学。因此,实施思品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活动能否达到或增强品德教育的目标即“明理、激情、导行”。
怎样体现这一教学要求呢?
1、明确一个道理。新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以确立处世安身的基础和行为的标准。在编写每节课内容上,简化了理论说教的成分,力求以浅显易懂的表述和充足的材料,说明一个道理。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首先要把这一道理提炼出来。一堂课效果怎么样,就要看这个道理是否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是否得到学生充分的认同。
2、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美好追求。人是有感情的,良好的情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学析理过程中,要不忘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爱党、爱亲人等等这些情感,引导形成良好的意志、性格、兴趣,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偏差,让学生从小就有调控情绪的心理机制。
3、引导正确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展示生活实践,暴露行为偏差,教学中结合所教的道理进行纠正;要引入现实生活中有关良好行为的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把“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落脚点。
二、传授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有利于人生的健康成长。教学活动不是一种预设的师生双边表演活动,也不是一种理论材料和活动材料的展示活动,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总是要以学生能动的思维活动为中介,来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师要抓住发展思维这一中介点,启迪人生。
思维方式有很多,有反向思维、转化思维、因果思维、现象与本质思维、整体与部分思维等等。例如:
1、反向思维。正面教育的同时要估量逆向影响的后果,及时点拨纠正。如:七年级第二课“罗丹创作巴尔扎克艺术塑像”的材料,正面教育的结论是“罗丹在许多人的反对中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而最终赢得众人的理解支持”,说明了人要有自信;在教学时就一定要考虑到这一事例对学生可能的负面影响:自信就要坚持己见,这种认识很可能会演化成任性、固执的心理。所以教学时就要展开分析:罗丹坚持的是艺术真理,而学生正处于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阶段,坚持己见很有可能是坚持错误。引导学生学会反向看问题的方法。
2、转化思维。要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比如“我能行”一课的自信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过分自信就变成了自负,太少了自信变成了自卑;两极相通,自负的人遇到挫折很容易自卑。某学校一位老师在讲到这里时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女学生长期在班级考试中的第一名,她很是自负;有一次考试她得到了第三名,本来也是本错的成绩,她却受不了。看到仿佛满世界是嘲笑讥讽(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终于在一个晚上在教学楼顶上跳了下去········。有了转化思维,就能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把握自己成长方向。
       三、简练、适当的归纳理论知识。
思品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它独特的知识目标。就它的知识性而言,它包括了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关系、原因、作用等规律性的认知和概念性的认知。比如七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包括了心理身体发展年龄特征、良好心理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等规律性的认知和“自信”等概念知识;八年级法律常识教育,就既包含了法律对维护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等方面的意义、作用等教育,还包含了对具体法律知识的学习。
初中思品新教材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建了一个总的体系。在表述上,避免了知识化的倾向,简化了概念阐述、逻辑分析推理过程,淡化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材料和问题引导为背景引导结论,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要求。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和背景出发得出知识要点,加深道德认知。
例如:七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可以提炼如下:
“人生难免有挫折”
再如:八年级“隐私和隐私权”一框,可以提炼以下知识:
“隐私和隐私权”
对课时知识目标的把握程度,应以不冲淡品德教育主题为限度,做到简练而适当。既不能以思品德育功能否定基本知识目标,陷德育于无行;也不能以知识目标代替德育功能,使思品教学走入应试轨道。
四、以 “问题 + 活动” 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
一些思品老师把思品课与语文课混为一谈,上课时串讲课文、分析材料、找出大意、强调重点、巩固知识(其实语文课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育),这种做法失去了思品课的德育功能。还有的教师上课时堆砌材料、构造花样,而所蕴含在材料中的事理模糊不清,教学华而不实。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自我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这里,课程标准的论述,指出了思品课的实施原则——探究式教学,同时包含了对思品课堂教学程序要求:
1、构建问题:针对教材所确定的框目内容,设计出探究的问题。一般一目1个小问题,每框内容为2~3目,一课时2~3个小问题。问题既要反映课时德育目标,又要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吻合。问题之间相互照应,相互支撑,涵盖一框的主题内容。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就完成了教学的过程。
2、展开活动:可以采用讨论式、表演式、访谈式、调查式等多种方式。活动的题材可以来自于与本班级学生实际相符的教材材料,也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课堂活动不等于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就事论事,更不是点缀花样、活跃气氛,而是引发学生思考,在相互参与中探求事理,从个别中得出一般,在体验中升华情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感悟中启迪人生。
五、开发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思品教学的现状:知识化、封闭式。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经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市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 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充分开发教学空间,发展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开发教学空间,包括这些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把教育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之中。对于教材,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应该予以保留,而教材的背景材料和问题设置则可以根据实际选用。思品教学有很强的时政性,也许当你在引用课本案例的同时,新的材料正在对它进行这否定。思品教学也有很强的针对性,课本材料不一定符合你所教学的环境和对象,用这样的材料教学,就不能增强德育实效。
2、扩展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生活。思品教学要克服课堂化、知识化现象,把品德教育建立到“课堂(学校)+社区+自然”的大空间上,引导学生把目光和思维充分张开,让学生成为有生活、有个性、有情感的人,让品德教育更富灵气和活力。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途径。 扩展文本资源,把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图表等资源与教材有机整合,使德育信息更加充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把电影、电视等各类音响软件进行净化处理,为丰富教学手段服务;开发人力资源,让学生、家庭成员及社会人士和思品教师一样走上讲坛,使教学方式更有生命力。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暂无已审核评论!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免责申明 | 留言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