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地理论文 > 详细内容
集体备课 有效教研 打造优质课堂
阅读次数:6716  字体大小: 【】 【】【
集体备课   有效教研   打造优质课堂
                           ——关于《难忘九一八》课例研究
  
  由烟台市教科院倡导的建设“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活动正在我区如火如荼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也身处其中。为了建设思维对话、高效的历史课堂,我们历史备课组四人在教研员杨国明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备课、教研,对每一堂课都精打细磨。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对历史课例研究做一下总结。
讲课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集体备课。我们抓住本课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教研。
一、本课如何导入
先由执讲教师说自己的思路:导入方法一,由歌曲《松花江上》导入;导入方法二,以新闻的形式导入,沈阳每年的9月18日都要拉响警报,要人们记住一段历史。
执教教师说完后,本组一位历史老师发言,《松花江上》导入好是好,但人人都会想到这一点,落入俗套,能否另辟蹊径,让人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另一位老师说新闻导入也不能吸引学生,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后,杨老师提出一个建议,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入手。可否用蒋介石的图片导入。这个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因为蒋介石学生很熟悉,并且在前面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这个人物。我们可以这样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
学生:蒋介石。
老师:这个人大名鼎鼎。因为那时的他是中国政府的头号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在1936年被人抓了起来,差点丢了身家性命,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学习探究新知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
老师:说到这段历史,还要从一个令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的日子说起。(出示本课标题——《难忘九一八》)
后来的课堂上课事实证明,这样导入既简练,又把学生的胃口给吊起来了,学生都急于想知道蒋介石为何被抓,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为新授课的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西安事变”用什么方法来处理
西安事变是本课的重点。不论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结果,都需要学生的充分理解。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教师自己进行讲解,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另外,还可以用一段视频再补充教师的讲解。但是,这种方法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为此,我们还需进行集体教研。
这时,我突然想到,我在去年讲初二的这一堂课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兴趣性的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编制课本剧《西安事变》的台词,并进行课堂演练和比赛。但由于课时的原因,此项计划只执行了前半部分(学生编了台词)。我提出建议,可否将西安事变变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当堂自编自导,再现西安事变的当时情形。但我们心里也没底,因为害怕学生没有这个“才能”。
事实证明我们低估了我们的孩子。
第一堂课在初二三班进行。当老师说西安事变由学生来表演时,学生都很兴奋。老师说分三组,第一组扮演蒋介石,第二组扮演张学良,第三组扮演杨虎城,并且教师还指导学生看书,找出共产党当时的主张等等。经过几分钟的看书、讨论,有三个学生被推选为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下面是学生的当堂发言:
学生甲(扮演张学良):蒋委员长,现在我们的中国的情形很紧张,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势力一天天南下,而你还命令我去打共产党,我们不能中国人打中国人啊!
学生乙(扮演蒋介石):不要再说了!我叫你去打就去打,这叫“攘外必先安内”!只有把共产党消灭了,我才能安心抗日。
这时,学生甲找到学生丙(扮演杨虎城):委员长不听我们的劝谏,怎么办?
学生丙:只有采取最后的一个方法了,那就是把委员长抓起来,逼他答应抗日!
至此,学生的表演结束,结果也让我们出乎意料:第一,学生对西安事变前的中国形势理解得如此到位,尤其是那句“我们不能中国人打中国人”这句话令人叫好;第二,学生会说出“蒋委员长”这个名称,可见学生的知识面很宽。
课后,我们又一次进行该环节的研讨,提出几点不足:
第一,教师的有效指导不够。生硬地划分小组,不利于其他学生对西安事变的情感体验。改进方法:将学生划分为东北军、西北军。你们是东北军,你们的老家是哪儿?现在你们还能不能回老家了?你们的心情如何?如果张学良到蒋介石面前劝谏,你们希望他怎样说?……
这样一来,课堂效果就比原来的更好一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西安事变的情景再现中,课堂的气氛更加高涨、热烈。
第二,初二三班的学生知识面普遍较宽,如果在初二二班用同样的手段处理是否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天,当我们看到初二二班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的表现时,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喜欢老师面面俱到的讲,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来做,会做得比老师预想得还要好。
三、“杀蒋”还是“放蒋”这一环节,是否也放手给学生
西安事变后,对蒋介石是杀还是放?西安事变最终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这是一个难点问题。
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决定仍然把“这个球”大胆地“踢”给学生。首先由教师提供一段材料(反映当时各派势力的想法和企图),然后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都很踊跃,并且他们大部分人都有着共同的见解,那就是“放蒋”,并且理由说得头头是道,这恰恰就是当时的共产党的想法和做法。
经过这一引导,本课的难点就很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难点迎刃而解了。
四、课后拓展,侧重对学生的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和情感升华
第一次集体备课,准备了两个拓展思维的题:一个是国共两党关系的一段文字,让学生体会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离则两伤”;一个是中国列车为了让日本人赶上飞机,破例在非停车站点停车,遭到了国人的“拍砖”,让学生谈看法。
经过课堂实际演练,发现许多学生对第二个题目理解走偏。再一次的集体教研,我们普遍认为,该材料不典型,不能很好地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即虽然历史不容忘却,我们不应该只记住仇恨。于是,我们换掉了它,用另一个较典型的材料取而代之。并且,我们利用这两段材料“将大比小”,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实现了教育的功能:1、合作利于发展。2、不能只盯住别人的过错,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学习。
这样一改,学生的课堂发言顿时积极起来,因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都有很深刻的切身体会,所以他们“有话可说”。
反思:
通过以上的集体备课,实现了两个方面的进步。
第一,历史组的每位成员均参与到集体备课中,畅所欲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团队精神充分发挥,有助于提高我校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二,通过教师的精心“导”,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并相互碰撞(如:在讲九一八事变时,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学生提出疑问: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老师先将这个“球”踢给学生,由其他学生来解答,效果很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高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暂无已审核评论!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免责申明 | 留言板 | 返回首页